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

武义县十里荷花园

  武义县十里荷花园

  “鸡鸣问何处,风物是秦余。”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宿武阳川》诗中所描写的是武义古风情。

  武义,位于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东南,是隶属金华市(古为婺州)的一座江南小城,始置于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唐天授二年(691)重置,总面积1577平方公里,呈“八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格局,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给这座小城积淀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早就听闻武义城东的明招山是一处“名山”,南宋一代儒学大师——吕祖谦曾在此守墓著书讲学,明招山一度成为宋代东南一带文人心目中的圣地。 


明招山鸟瞰

  明招山鸟瞰

  出武义县城,过武义江往东五六公里,便可见北边有一片绵延的群山,这就是明招山。“明招古木叶千层,山自浮云溪自横”,初看之下,这样的美景在江南并不少见,然而览尽层林才觉得,这座名士之山自有独到之处。

  武义属丘陵地带,明招山一带峰峦起伏,小白溪细秀曲折,清幽景色如桃花源一般,让人有隔世之感。沿溪徐行,放眼望去,只见茂林掩映中,有一片庭院式的平房,简单古朴。 

明招讲院

  明招讲院

  山门的照壁上有武义籍学者、著名书法篆刻家、明招文化研究专家叶一苇先生书写的“明招讲院”四个大字。其地依山傍水,前临田园池塘,后依郁郁青山,这的确是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老建筑。但仅此而已吗? 

传薪亭

  传薪亭

“文光射斗”匾额

  “文光射斗”匾额

  轻轻迈进山门进院,穿过一小花园,过传薪亭,转过栽着300多年的石榴树、天井与两旁的耳房,北边的朱吕讲堂正中,摆有一尊吕祖谦半身雕塑像,他一脸凝重,似在告诉我们他的恒久希望,上方的匾额书有“文光射斗”四字,透着庄重。 

  明招讲院内碑廊

  明招讲院内碑廊

  回头再从小花园往西,是碑廊,弯弯曲曲的长廊里,陈列着各朝代墓碑,有些是与吕氏家族相关的。这些石碑虽然年久字迹斑驳,但却从中能深深地感受到后人对先辈的景仰和尊敬依然如初。置身于此,你清晰地感受到:这里有一段传奇,有一段光辉历史,有一种人文品格,恰似旁边青翠的松柏,伫立在历史的轮盘中,刻画那隐隐蕴藏着的谦逊与淡泊,执着与坚守……

  “凡此预集者,以孝弟(悌)、忠信为本……”耳边仿佛传来了学子们的琅琅书声,我们想像着在800多年前一代儒学大师在明招山讲学时,四面八方的学者们闻风而至,有的溯舟武义江而上,有的驾车马沿古驿道而至,大多数负笈徒步而来,这是一个何等繁盛的场面?武义也从此文风兴盛,文人学士辈出。 

明招讲院内景

  明招讲院内景

  在那个年代,吕祖谦想借讲学培养出一批文武兼备的人才。他反对忽视实事、不求致用的学风,强调儒者当通世务,做学问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和百姓日用之事。因此他冲破以往教育“重经轻史”的禁锢,以史书《左传》为题材,自编教材讲义,自撰科举范文,教导学生如何立人作文,踏上仕途后要如何借鉴历史。一批批有抱负的学者就是从这里走出去,不止独善其身,更求兼济天下。由“隐”及“显”,这个变化是吕祖谦捎带来的,这位时与张栻、朱熹并称“东南三贤”的理学家,开创的“婺学”,成为浙东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明招,婺之名山”。原来,明招山不仅有迤逦的自然风景,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明招山的辉煌不仅在于吕氏在此讲学,更在于吕氏“敬宗收族、明理躬行、清慎勤实”传世家风与“博采众长、经世致用”经典学风的实践、影响和传承。


明招讲院内一隅

  明招讲院内一隅

  一阵嘤嘤鸟鸣,把人从历史的沉思遐想中拉回眼前。这里清涟的湖水,纯朴的田野,幽深的山林,古旧的山居,都散发着传统文化的幽香。徜徉在石板路上,我们追寻着古贤留下的淡雅儒风。朝晖夕阳,沧海桑田,记载着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

  “东南理学推儒宗,寄迹明招朱吕同。明礼义、知廉耻,前贤昭示,振颓风……”走出明招山,来到明招小学,在孩子们不绝于耳的诵读声中,我感受到了吕学思想的历久弥新。先贤留下来的一则则家规古训,犹如一股股力量之源,根植于世代百姓的生活中,悄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言行,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后人以吕氏在明招的言行为核心精神,将之发扬为“明招文化”,构筑起武义优良传统文化的坚韧基石,犹如流淌在武义的熟溪之水,绵延不绝地涵养着我们的操守。


作者:李桑编辑:周大伟
分享

相关新闻

关于中国彩虹网|广告服务|联系方式|网上投稿|法律顾问(吉林创一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C) 2001-2006 chinajil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彩虹网版权所有吉ICP备0500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