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关于“打酱油”的民间记忆 人文地理-地理 佟燕玲 2838814

  如今,“打酱油”的场景已经看不到了。但从网络流行语“你是来打酱油的”以及人们形容自家小儿的成长“过几年就会打酱油了”的语言中,可以体会到“打酱油”这一曾经的日常用语,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划上了等号,提起来倍感亲切。但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曾经真实的场景是什么样的,恐怕能说上来的人已是寥寥。

  计划经济时期的流动售货车

  如今,年龄在六旬左右的老长春人,大概都会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街头巷尾打酱油的情景。夕阳西下,当悠扬的摇铃响起时,各个住宅区的男女老少,有的端着碗,有的提着瓶,纷纷朝着那铃声响处涌去,那铃声是商店和副食小铺或副食店的售货员推着流动售货车在大街小巷售货。当时是“计划经济”时期,所有副食品商店,不论大小都是国营的。流动推车卖酱油的人也都是副食品商店的正式职工。他们售货从不短斤少两,走街串巷卖货要分区划片,必须在本副食品商店所供应的居民点区域内叫卖,不允许“跨界”。时间久了,售货员几乎和本副食点辖区的市民、街坊邻居都认识了。

  半个世纪前的“打酱油”情景

  那时的人们,家里的酱油、醋、大酱等调味品都是三五天一次零买的。那推车,也是年复一年不停地循环往复。流动售货车上装的酱油、醋,是放在用布裹着木塞的木桶里,在桶边挂着一个油提;当你拿着瓶子来打酱油或打醋时,他会拿一个漏斗放在瓶口,拔开木桶塞子,用油提伸进木桶里,迅速把酱油或醋提上来,倒进漏斗,就直接流进了瓶子里。那时上好的酱油一角三分钱/斤,差一点等级的一角一分钱/斤。

  当年打酱油的量器是由搪瓷厂统一烧制的白色搪瓷油提。买卖大酱亦是如此,大酱置放在售货车上稍前一点的一个大坛子里,一般家里买大酱都用一个饭碗(叫二大碗),售货员先用车上自带的盘称称一下碗重,再用一支长柄勺子,伸进坛子里,直接舀大酱,放在二大碗里,然后,再称量。当时大酱八分钱/斤。

  此外,有的流动售货车上还有腐乳和臭豆腐,分别用棕褐色陶瓷坛子盛装着的,那个直筒式坛子外边口处,常浸出一层盐卤,看上去,那老坛子往往还能感受到东北人粗犷的风情和十足的乡土气息。那时家家吃腐乳或臭豆腐,一般人家一次只买一两块,每块腐乳二分钱,臭豆腐比腐乳贵一点,五分钱两块。这种售卖的街景一直延续了20多年。


作者:编辑:佟燕玲
分享

相关新闻

关于中国彩虹网|广告服务|联系方式|网上投稿|法律顾问(吉林创一律师事务所)|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0431-82530026|举报邮箱:jb@chinajilin.com.cn

Copyright (C) 2001-2006 chinajil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彩虹网版权所有吉ICP备1700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