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历史矿藏中挖掘中国故事的巨大能量 文化-中国彩虹网 牛思家 2641616

  有赖于从古至今广泛流传民间的三国故事、曲艺与三国戏,“三国”题材是影视圈的绝佳IP。对国民通俗历史观有巨大影响的《三国演义》,至今保持着卓越的领先地位,以至于一多半有关“三国”的创作,都难免与它作比较,甚至相当部分创作者有意无意借用它的故事框架,难逃它的影响。对拐杖依赖太深,反而束手束脚,近期几部有关“三国”的剧集———《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虎啸龙吟》,和正在播放的《三国机密》,落入类似的窠臼,也并不令人意外。所不同处,大概只在《三国机密》事先摆明是在《三国志》基础上的衍生作,即网络平台上所说的“同人”创作,这就给自己找了个充分的台阶,创作者博得较高观众宽容空间。而《大军师司马懿》是主创声称做一出大戏,却逃不出“三国同人”的命运。

  放弃正面塑造“军师”形象,而用宫廷的背景,配上简单的现代办公室政治剧情,这本质是粉丝层面的“三国衍生小说”的创作思路,限制了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的格局。

  平心而论,《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所存在的最大失误,并不是把主角选定为坊间名声极恶劣的司马懿,而是离题。此剧以“军师”为名,第一部甚至题为《军师联盟》,但创作者没有撑起魏、蜀、吴、晋任何一位“军师”的真正形象,因为他们完全不擅长讨论军事领域的话题。两部长篇电视剧合在一起,真正在战场上交锋的没有几个瞬间,许多重大战役被旁白和字幕一笔带过。

  《军师联盟》开场曹操就是大司空,发家艰难没有成功呈现,官渡之战一笔不提,荀彧最辉煌的军师时代已经淡去,只剩下标签化的“汉室忠臣”,这让他后来与曹操的争执显得缺乏资本。正因为编剧给荀彧的标签过于苍白,导致剧情中有关他深度介入曹丕、曹植争嗣重头戏,显得匆促草率,这在一部历史剧集中,简直是重大的漏洞了。

  第二部《虎啸龙吟》以标题突出了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对决,但实际上双方过招并没有在战场上正面展开,反而被一组写意的脑内交锋淡淡带过,同时增加了很多设计上并无合理性、也打乱叙事节奏的文官阴谋,最后让人记忆最深刻的只是司马懿一身粉红女装在诸葛亮面前背诵 《出师表》 的造型,这个场景不仅缺乏基本的军事常识,更是荒唐的,连观众都纷纷表示:“机会这么好,为什么不把诸葛连弩拿出来干死他。”

  这里有必要提一笔,《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的写作时间,在曹魏、东吴之间的石亭之战以后。当时还叫陆议的陆逊打赢了曹休,曹魏大部队正被吸引在东线,诸葛亮非常有激情地上奏表请求抓住机会再次出兵,留下“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诚挚之言。对于主创,这本来是集中展现三大阵营的军师气质、头脑乃至互动的大好时机,非常遗憾,《虎啸龙吟》偏偏采用了极其不利的一种构想———让司马懿出现在了石亭的战场上,这平白让他多吃了一场败仗;为了解释并保证司马懿还是全剧最聪明的人,他们又压低了蜀汉和东吴的战略、战术含金量。诸如此类伤及根基的失误频频发生,导致《大军师司马懿》最终展现给观众与同行的,没有“军师”,只剩下了“大司马懿”,可以说是明显的力不从心。

  放弃正面塑造“军师”形象,而宁愿用朝廷和宫廷的背景,配上简单的现代办公室政治剧情,来试图建构相关角色的聪明———这个问题重重的叙事策略或许基于如下考虑:相关角色能打仗、善用兵,乃至一部分人在古时的武庙都有坐席,拜《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所赐,已经广为人知;于是,主创认为,自己可以从此借力,绕开对人物的“军师”属性塑造,单纯讲完现代人思维设计的一个故事。诚然,这是一种创作思路,但它是粉丝层面的“三国同人小说”的创作思路,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三国“军师”主题的影视剧应该有的思路。而特别令人悲伤的在于,大众市场对于影视剧塑造司马懿形象的期待,几乎完全在于其谋略甚至是阴谋。只有“大司马懿”却没有“军师”的剧情,严重脱离他们的期待,几乎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了,不能发生共鸣,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司马懿本身具有引起话题的争议性。以司马懿为主角,在营销上无疑是机智的;但由司马懿来承担剧情中的正面价值观,这在叙事技术上,则是吃力不讨好的。围绕司马懿这个人物展开剧情,即便创作者不愿深入展开权谋家的内心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找不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叙事策略。《大明宫词》是个极好的案例,那部剧集采用了太平公主的视角,但最成功的故事都围绕着武则天。这个叙事套路在司马懿的故事里也是可以成立的,比如,将叙事者设定为全程目睹了兄长司马懿一路崛起、却对本家价值观颇不以为然的司马孚,借他的视角对司马懿作出局中或局外人的评价,司马懿、司马孚兄弟之间的合作与分歧,戏剧张力胜过本属同道的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在这样的人物关系中,主创意图表现的“司马家族的家庭主义”才有可能具备足够的说服力。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 在这方面完全没有着力展开,本来属于司马孚的“曹魏忠臣”人设,也分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这极大折损了“司马家族”内部人物角色的多样性,也消解了家族内部冲突的戏剧丰富性和层次感,最终限制了整部剧集表达的格局。

  当前各种三国题材影视剧尝试跳出《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框架、却终究不甚成功的探索,正是历史资源影视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波折

  综观《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大量的剧情和细节设计并非植根于汉末的历史语境,反而折射了人们对晚明的刻板印象:打板子、诏狱、争国本、特务政治、阴谋党争……乃至文官武斗。至于典型的汉魏元素,如庄园、部曲、宗族等等,则整体表现偏弱。在剧本设计的小高潮和小高潮之间,主创采用了自己更熟悉的历史材料来试图勾连,然而造成了背景和语境方面非常刺目的时空扭曲。

  这样的情形到了《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似乎得到稍许缓解,不过这更多是因为原著本身就不太严肃,从原作者到电视剧团队对作品的娱乐定位,打消了观众对其历史性、文学性和思想性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三国机密》原著源自一个“三国迷”之间的假设性讨论:东汉的最后一任君王———在史书中被定型为傀儡皇帝的汉献帝刘协,他是一个昏君么? 他一次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否存在翻盘的可能? 三国的历史存在另一种打开可能?

  马伯庸的原作小说行文过程中颇有抖机灵的段子,除了致敬《三国志》《三国演义》等前人名作,也有大量情节是改造了金庸武侠经典的片段,整部作品带着大杂烩的气息,更像拼接在一起的漫画脚本,而不是一部正经的小说或剧本。这使得以它为基础的影视改编,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不过,它的优势在于行文轻松,阅读或观看都不会制造太大压力。假扮献帝刘协的男主角刘平出身民间,对如何扮演帝王,一开始颇为懵懂也在情理之中,顺理成章可以用帝后之间相对家常的剧情加以遮盖,事实上,此剧播出后,最吸引观众的剧情就是刘平和伏后之间互动的戏份。

  情意相通的一对男女,彼此互动足够温馨,观众看着舒服,继而也不会去追问:如果帝后之间小日子过得这么充实,刘平扮演献帝这个行为本身,还有任何伦理或戏剧层面的意义么?

  《三国机密》让刘平隐藏真实身份扮演献帝刘协的这一设定,应该是对大仲马小说《铁面人》的致敬和恶搞。在漫画脚本式的段子合集里,它不需要解释,读者大可一笑了之;但放到长篇连续剧里,稍有操作不慎,直接影响剧情本身的逻辑。

  按照剧情设定,刘平假扮刘协,是为了掩盖刘协暴病亡故的消息,以避免曹操利用君王之死,寻找更为软弱的人来充当傀儡。如此,刘平需要表现出的坚毅与努力,应该持平、甚至高于大众对“献帝”这个角色的预期,才能符合开场设置的戏剧逻辑:一个软弱的男青年有没有翻盘的可能,历史有没有第二种写法。然而在实际的剧情展开中,刘平始终不曾表现出超越刘协的智力和能力,给他加戏并没有在大局层面造成任何有效的波折。那么帝位换人而形成的戏剧张力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刘平的戏剧职能只是扮演好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以及后世刻板印象中的刘协,那么“重塑历史”这个大逻辑根本是站不稳的。创作者无意从历史和文学的资源里寻找“刘协”这个人物更大的可能性,贯穿剧情始终的是“假面人”刘平对“扮演”这件事本身的纠结,剧集的大量篇幅被耗在对男主角真实身份的调查中。这成了一个男青年面对“我是谁”这个天问的困惑,和风云变幻的乱世谋略没有半点关系了,所以在“想象历史的另一种可能”这个虚张声势的幌子下,虚构的男主角和史书中的刘协并无本质区别,都在纷乱的朝野度过了困窘的一生。当然,相比《大军师司马懿》,《三国机密》总还算扣住了题眼的“机密”,这勉强可以算作是个加分点。

  从这几部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见创作者对历史本身的薄弱理解、无法摆脱对经典作品的依赖、面对文体转换的困局,以至于没法真正打开原创的思路,不能发掘历史和文学资源中未知的能量。应该说,当前各种三国题材影视剧尝试跳出《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框架、却终究不甚成功的探索,正是历史资源影视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波折,从历史的矿藏中挖掘出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是影视工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修行。

作者:剧评人:司马绣禾编辑:牛思家
分享

相关新闻

关于中国彩虹网|广告服务|联系方式|网上投稿|法律顾问(吉林创一律师事务所)|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0431-82530026|举报邮箱:jb@chinajilin.com.cn

Copyright (C) 2001-2006 chinajil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彩虹网版权所有吉ICP备1700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