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之夜”留驻几代芳华 影评-文化 佟燕玲 2720064
“长影之夜”留驻几代芳华 长春日报 ·2018-09-03

  泛黄的胶片,凝固了时光!2日晚,“长影之夜”活动在长影音乐厅启幕。曾经或正在长影工作、生活、为长影发展作出贡献的几代艺术家们,重温长影与新中国电影相伴成长73年来的暖人故事、动人情节。还是这熟悉的地点、还是那熟悉的影片和熟悉的面孔,一个“情”字串联“追溯”“传承”“创新”三个篇章。田华、常彦、李前宽、肖桂云、宋晓英、王浙滨,张夷非、赵林山、刘园媛、王乙涵……新老影人再聚首,引爆光影不眠之夜。

  燃情岁月 深情告白

  “难忘为剧本奔波采风,难忘那些挑灯不眠的夜晚;唯有深情,方会热爱,与电影同行的路上,我们并不孤单。”著名编剧、制片人王浙滨在“长影之夜”情景秀《燃情岁月》中道出心声。“追溯”篇章里,还原了50多年前电影拍摄现场——十余名年轻人化身剧组各个工种,现场的嘈杂声随着场记一声打板“《燃情岁月》第一场,开始”戛然而止,田华、李前宽、肖桂云、宋晓英、陈学洁等老一辈艺术家上演情景秀。

  最煽情的环节出现在艺术家们现场倾诉“长影情”。李前宽说:“54年前的今天,我背着行囊走进长影大院……几十年来,我们没有忘记这个‘摇篮’给我们的补养。新时代,新长影,长影精神的传承自有后来人。”王浙滨在长影留下了14部电影剧本创作,“长影的‘摇篮’无论是新还是旧,是灿烂还是黯淡,我都会爱它,因为它是我成长的地方。”一句话引发全场共鸣。

  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得主宋晓英动情地说:“我1973年走进长影大门。回娘家的感觉真好啊!我觉得这种血脉关系无论我走多远都不能把它割断。长影,我永远爱你!”

  不忘初心 薪火相传

  从新中国第一部翻版片《普通一兵》开始,长影译制片事业走过了整整70年风雨历程,相继译制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10余个语种、风格各异的2400多部外国影视作品。随着长影译制片厂青年配音演员们现场表演《头号玩家》《荒野猎人》等进口大片配音片断,年轻一代在舞台上再现了70年前由“新中国译制片之父”袁乃晨开创并且沿用至今的“对口型”配音法。在长影译制片厂厂长王晓巍的带领下,习惯了用声音与世界交流的译制片工作者们首次集体登上舞台,王晓巍动情地说:“我们坚守在这块阵地上,我们做到了把长影译制片发扬光大。”

  跨越时空 相聚“摇篮”

  “陈老师,您在吗?”随着著名作曲家雷振邦的女儿、作曲家雷蕾在舞台上一声呼唤,台下的陈学洁起身回应。原来,在陈学洁的成名作《达吉和她的父亲》中,当年6岁的雷蕾饰演小达吉。“当时我6岁,陈学洁老师17岁。”饰演同一角色的两代人,跨越时间与空间相聚在“长影之夜”。

  将长春视为福地的演员陶慧敏,继在上海参加“中国长春电影节之约”之后,她又如约回到长影,她用“饮水思源”来形容自己对长影的深情。

  担纲《守边人》女主角的刘园媛是长影的新朋友。“我在2017年出演了长影出品的《守边人》。这部电影拍的时候条件艰苦,每天往返路程平均是3个小时,最长达6个小时,有些拍摄场景海拔接近3000米,在那样的环境中我们创作出了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

  长影人与“摇篮”的故事,说也说不尽,第二代长影人如今已然在路上。电视剧《民族记忆》导演、已故著名作家张笑天之子张夷非,编剧王乙涵等人站在“长影之夜”的舞台上,分享属于长影人的家训,并表达了为家乡、为长影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作者:编辑:佟燕玲
分享

相关新闻

关于中国彩虹网|广告服务|联系方式|网上投稿|法律顾问(吉林创一律师事务所)|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0431-82530026|举报邮箱:jb@chinajilin.com.cn

Copyright (C) 2001-2006 chinajil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彩虹网版权所有吉ICP备1700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