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宏甲谈国之重器 影评-文化 佟燕玲 2929379

听王宏甲谈国之重器

——对话《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作者

吉林日报 ·2019-07-30

  《中国天眼》开机仪式

  王宏甲(中)在中国天眼基地与南仁东同事合影


  “文学艺术最大的社会作用,是在人的精神流离失所的地方,呼唤人的良知,发挥拯救人心的作用。”初见著名作家王宏甲老师,即被他的智慧思考与激情表达而深深吸引,心灵境界也在不知不觉间开阔起来,于是采访在一种充实而愉悦的氛围中展开,话题直接切入他撰写的报告文学《中国天眼:南仁东传》。

  “访问不朽”

  记者:采访南仁东团队,给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您能分享一下《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的创作过程吗?

  王宏甲:《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命题作文”。2017年11月,我接到中宣部宣教局让我创作一部南仁东生平事迹长篇报告文学任务的时候,心中涌起一种光荣感。但是,我没见过南仁东,也不可能采访到他了,能不能写好,我心中是忐忑的。接到任务的第二天,我就去了贵州天眼基地。

  在采访中我看到了真正的生命并不因为身体的逝去而消失,南仁东就活在他的同事和学生们的心中,也栩栩如生地活在贵州干部和农民们的讲述中,甚至活在那条跟着他跑遍基地每个角落的小狗身上。凼凼是南仁东在平塘县大窝凼工地收留的一只流浪狗,每次南仁东来工地的时候,凼凼就跟在他的身边,形影不离。南仁东来了,凼凼最先知道,马上就迎上去。后来南仁东去世了,凼凼发现南仁东很久没来,就表现得非常焦躁不安,不知疲倦地四处寻找。有一个月圆之夜,凼凼坐在FAST高高的圈梁上,昂头对着月亮,发出撕心裂肺的长啸,其声之悲,催人泪下。我由此体会到什么叫不朽,我甚至认为,整个采访过程就是在“访问不朽”。

  “满身都是工农气息”的科学家

  记者:中国天眼是一项伟大的科学工程,它标志着中国天文挺进到世界前沿。那么,它的设计者南仁东身上具有哪些精神和特质呢?

  王宏甲:南仁东常常像农民那样,穿一条短裤。在深山寻址的南仁东,在农民堆里分不清哪个是南仁东;在建设工地上的南仁东,在工人堆里也分不清谁是南仁东。他是一个全身都是泥土气息,有着工农气质的科学家。

  最初的十多年,南仁东曾力争把“大射电望远镜”这个国际项目引到中国来却未能实现。在极端的困境中,他反省到,多年来在“引进”中忽视了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损失很大。由此他决心找回“自力更生”,向国家提出完全由中国自己来独立创造,得到批准。此后,近200家大学、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包括100多位科学家在内的5000多人直接参与中国天眼建设,巨大的研发力量在“自力更生”的旗帜下仿佛瞬间迸发出来,最终实现了“弯道超车”。这表明中国内部蕴藏着多么巨大的科技创造力,如果全国都像时代楷模南仁东这样找回“自力更生”,则新时代中国的前途不可估量。

  这是我在创作过程中开掘出的重要主题。于是,我需要写出南仁东这个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满身都是工农气息”的中国式科学家。这样的传记,就是中国故事、中国情怀、中国力量。

  找回“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初心

  记者:南仁东从吉林出发,是吉林人的骄傲,在吉林省工作和生活的岁月,对他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王宏甲:1945年2月,南仁东出生在辽源市,在家里6个孩子中排行老二。很多人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成功的关键未必在起点,而在转折点。南仁东人生的转折点是在15岁,少年南仁东在辽源四中一位老师的启迪下,树立了好好学习、为国家做大事的志向。

  南仁东人生的第二个阶段是在工厂的10年岁月。1968年11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的南仁东,带着书生意气,一路风尘来到通化无线电厂报到。次年,通化市无线电厂开始研发便携式小型收音机。虽然是刚出校门的学生,但南仁东知识丰富、思维缜密,关键的难题在他这里都能迎刃而解。当时,“向阳牌”便携式收音机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这是南仁东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迈出的第一步。1970年,通化无线电厂开始研发10千瓦电视发射机,南仁东被任命为研制小组长。大家整日忙碌,南仁东更是手不离图纸,眼睛熬得通红,常常工作至深夜。经过半年多的攻坚苦战,产品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南仁东在工厂里经历了如此的熏陶,他是在设计自己、建设自己。多年后,他从吉林出发,成为中国天眼的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通化无线电厂则是他成长的摇篮,是他未来精神、情感和志向形成的摇篮。

  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为天体物理研究生是南仁东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使他有机会广泛向国内外科学家学习,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逐渐建立了在天文学领域对祖国、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目标。而第四个阶段是建造中国天眼的过程,这是南仁东完成生命升华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让他攀登上了人生中的最高峰。而恰恰是在吉林省的经历和收获,帮助他找回了初心,找回了这种精神。

  中国天眼是物质的 《南仁东传》是精神的

  记者:由《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改编的电视剧《中国天眼》已经杀青,作为创作者和总编剧,您觉得报告文学和电视剧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王宏甲:记得在开这部作品的研讨会时,南仁东助理、科学家张承民说过这样一段话:“南仁东在最艰难的时候曾经说,假如世界看不到天眼的成功,那么世界将看不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张承民说,今天我们幸运地看到了二者。中国天眼已经屹立在贵州,大家随时都可以去看,但南仁东带领大家艰苦奋斗的历程则不然,如果没有《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这部作品,也许这段历程会逐渐消失在历史深处。中国天眼是物质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是精神的,物质和精神密不可分。中国天眼是国之重器,《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也是精神的重器,二者都值得推向世界。我认为,张承民的这段话,也讲出了报告文学和电视剧的意义。

  吹飞尘埃 还其光荣

  记者:您一直坚持创作报告文学,您觉得报告文学的魅力是什么?

  王宏甲:我认为,文学,特别是报告文学,要从真实中获取力量。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对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我所能够做的就是努力去表现社会中、我们生活周围,那些为了使人们生活得更好,而艰苦卓绝地奋斗的人,他们总是会给予我很大的心灵触动,令我受到一次次的教育。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去记录,去表达。

  记者:您这次来吉林采风,对我们来说机会非常难得,能谈谈您对吉林省作家作品创作的建议吗?

  王宏甲: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吉林省有过许多美好的记忆和值得骄傲的成就。长春电影制片厂曾经是塑造一代人精神的摇篮,《上甘岭》《英雄儿女》《五朵金花》等优秀影片伴随着我的童年,帮助我形成了热爱祖国、克服困难的性格特点。新中国成立后,汽车是工业时代的代表。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初期,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冬天生产甚至使用电锯锯土,“像战胜一切敌人一样战胜一切困难”,终于实现了解放牌汽车3年内下线。吹飞尘埃,还其光荣。老工业基地的精神是不朽的,只要把这种精神找回来,不仅在工业时代,在信息时代,吉林也仍然能够腾飞。吉林省的资源就是一座宝库,将遗落在黑土地上的精神找回来,吉林作家责无旁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正如王宏甲在《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中所说:“当世界再一次变成需要重新认识的对象,人生也会成为陌生的难题。真正的经验早已存在,伟大的复兴起于继承。天眼是国之重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更宝贵的国之重器。”

作者:编辑:佟燕玲
分享

相关新闻

关于中国彩虹网|广告服务|联系方式|网上投稿|法律顾问(吉林创一律师事务所)|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0431-82530026|举报邮箱:jb@chinajilin.com.cn

Copyright (C) 2001-2006 chinajil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彩虹网版权所有吉ICP备1700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