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准绳之下》获奖看微电影“供需” 影评-文化 佟燕玲 2963718

  当微电影创作从几年前的“极盛期”,逐渐转向理性、专业化创作时,如何解决市场与观众心理的双重“供需”问题?一部30多分钟的“微”作品又能承载多少故事内核?日前,被誉为中国政法系统“奥斯卡奖”的“平安中国‘微电影微视频’”大赛在山东青岛颁奖,吉林省选送的微电影《准绳之下》荣获最佳微电影奖,这是该片继斩获2018中国“金风筝”国际微电影大赛优秀影片奖、全国法院第六届微电影评选优秀作品奖后,再获殊荣。

  《准绳之下》由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于2018年10月出品,吉林省作家赵欣策划并编剧。该片取自法院真实案例,故事虽然不及大银幕上犯罪片那样惊心动魄,但通过对人物的形象塑造,表现出司法改革后,司法人深扎一线,勇于纠错的可贵品质。这部微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在创作过程中,编剧、导演及演员并未对故事做过分的夸张处理,而呈现出一部艺术作品理应具备的“艺术化的真实可信”。这或许成了《准绳之下》此番得以在万余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笔者以为,在微电影创作发展正在进入转型期的当下,“人人都能拍微电影”的时代即将终结,这一点从观众愈发渴望从短小精悍的故事中“速读”丰厚内容的需求,便可见一斑。那么,作为制作周期相对较短、易于向更广泛受众传播的艺术形式,微电影自然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比如《准绳之下》,及描写公证处工作的《公证于心》。笔者还获悉,作为吉林省首部扫黑除恶题材作品,已进入拍摄筹备阶段的《我爸爸是法官》,成为今年截至目前唯一通过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审核公布的司法类网络大电影……奖项方面频获丰收,且我省艺术工作者具备艺术化拓展、再现司法故事的自觉,这使得网络上、银幕中表现专业领域的微电影作品愈发丰富,得以达成“供需”平衡,对于观众来说,实则是件幸事!

作者:编辑:佟燕玲
分享

相关新闻

关于中国彩虹网|广告服务|联系方式|网上投稿|法律顾问(吉林创一律师事务所)|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0431-82530026|举报邮箱:jb@chinajilin.com.cn

Copyright (C) 2001-2006 chinajil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彩虹网版权所有吉ICP备1700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