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许多新兴技术的风口年,许多技术名词也迅速从陌生到铺天盖地。除了人工智能,VR恐怕是最具热度的领域之一。VR的这种热度不仅表现在资本市场对它的竞相追逐,而且还表现在与VR有关的各个相关领域,比如VR影视、VR乐园、VR教育、VR体育等等。尽管有些领域还未形成广泛市场,有些领域刚初见端倪,有些领域已有大量涉足者,但VR每个垂直领域已经蠢蠢欲动甚至风起云涌。

  VR技术本身还不尽成熟,VR设备还有待解决各种与用户体验有关的技术问题,不过这却难以抵挡VR内容产业的猛进势头。这样的结果将是,VR内容产业的强势发展倒逼VR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发展,以满足VR内容极致体验的要求。

  而对于VR的内容市场,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行业分析,都对其抱有极高的乐观预计。高盛在《VR与AR报告:下一个通用计算平台》中预测,基于标准预期,到2025年该市场营收将达到800亿美元。而针对VR应用领域,高盛预计,除了视频游戏外,教育领域对VR的应用也将大幅度推动VR的普及。就连Facebook去年收购VR公司Oculus之后,也声称要致力于VR教育领域。

  目前许多信号和数据似乎都在表明,教育领域是VR技术的重要落脚点之一。

  作为媒体人也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也亲身目睹和经历了整个业界和学界在新的技术概念兴起后的追风,从大数据、MOOC到VR无不如此,但在技术垂直化应用发展的过程中,究竟如何落实这些技术在垂直领域和现实中的商业化应用,以及会碰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因此,对于VR教育这个领域,我们依然给予密切关注(就像前两年对MOOC那样),并访谈了一些亲历者,包括教师、教育部门有关人员以及VR公司,共同探讨VR教育在中国的市场前景,以及不同参与方可能面临的挑战。

  中国VR教育领域已掀起了风,是否是跟风?

  然而,VR教育的这股风不仅在大洋彼岸刮了起来,而且也迅速在中国掀起和萌芽。在中国的VR教育领域有不少新创公司开始涉足,他们有的致力于提供教育内容解决方案和产品,有的则主要从事教育内容生产,将教育内容场景化。可以说,这给中国的VR教育市场带来很大的刺激。他们也必须说服目标用户接受VR给教育带来的颠覆,VR教育这盘蛋糕才能真正做大。

  同样地,教育机构仍然是尝试新技术的吃螃蟹者,一些大学和不少中学都率先尝试将VR引入课堂,它们开始与这些VR内容新创公司积极展开合作,不希望在这场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中落下来。因为,用户体验比较完善的VR设备所提供的沉浸式场景的确可以让枯燥乏味的课堂教育、在线教育变得更加生动,让抽象的知识可触摸。

  如果目前简单来看,中国的VR教育市场主要存在两大角色:VR内容公司和教育机构。因此,VR内容公司无疑会成为VR布道者,而教育机构则是积极响应者,两者互相良好推进,VR教育在中国的普及才指日可待。

  这些VR公司不仅仅分布在北上广一线城市,比如北京微视酷科技、讯飞幻境等;而且在其他城市也早已刮起VR教育创业浪潮,像青岛的不可思议科技公司、黑晶科技等,都致力于将教育内容产品化,并且他们在产品架构、内容实现和资源整合上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而在积极响应者当中,北上广的学校自然在接受VR教育方面走在前面,但这已不再是北上广的专利。出人意料的是,我们在走访青岛、威海等城市后发现,其教育机构和教育部门同样在探讨VR教育的理念,并且青岛正在积极尝试将VR引入课堂。

  可以说,国内在VR教育已经掀起了风,有了势头,并且也打破了地域。不过,VR教育目前仍然主要针对to B,真正to C级别的VR教育市场可能还有些远,比如,普通用户自行购买VR设备来观看在线教育课程等。除非VR设备的成本大幅下降,才有可能让to C市场培养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VR教育市场的大面积普及是存在博弈和制衡因素的。每一个方面的力量,都非常重要。

  这股VR教育风,在国内究竟能否掷地有声呢?是否会像慕课(MOOC)那样,最终流于形式,但因高门槛、高成本和高投入而在国内慢慢褪去最初追捧时的光彩?

  国内外VR教育切入点不同

  可以说,教育机构对VR的大胆尝试是VR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教育机构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部门。但从国外的情况看,大学往往在VR引入上十分积极。

  国外旨在向教育机构普及VR的机构VR First在2017年初发布了一份关于VR教育的研究报告,他们对38个国家的151所大学进行了调查。研究显示, 2016年有62%的大学第一次使用了虚拟现实设备,而2015年这一比例仅为22%。且79%的大学至少已经拥有了1台VR头显设备。而VR设备在大学里主要运用在生物、历史、影视专业、医疗健康等专业。VR First旨在普及VR和AR设备的“全球计划”已经取得不小进展,并且有200多所大学都向“全球计划”提交了VR设备使用申请。

  因此,在他们看来,大学这些教育机构应该成为VR供应商和经销商瞄准的市场。不过,国内大学在VR教育的尝试方面显得比较低调,国内大约有六七家高等院校开始成立VR实验室。反而是一些中小学层面的教育机构在尝试VR上有更多动作。

  北京人大附中早已引入了VR教学,教师带领学生自己开发VR教学模型。当然,这种学校自己开发的投入是相当大的,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很高,并非所有学校都可以做到。而更多的学校是和VR公司合作完成的,比如,北京四中网校的创新项目“大语文”和新创公司不可思议科技进行合作,教师团队和不可思议科技的技术团队共同针对“大语文”科目进行内容研发和VR内容生产。而哈尔滨群力经纬中学就是百度文库VR 虚拟现实应用创客行动的第一站。这样的案例目前已经有不少。

  并且许多地方的教育部门也在探索如何将VR引入课堂的教育新方案,像北京市教委就与讯飞幻境公司合作了初中学生VR社会实践课体验。我们春节期间走访了威海教育局负责全市语文教学的位老师,她表示,当地教育部门也在探讨VR的应用,不过VR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领域他们存在一些争论。有些人认为传统文化领域不适合采用一些新科技,语文中的内容偏重意境之美,如果被模块化,就失去了意境之美。但从她个人角度来看,她愿意尝试新技术,希望为语文教学带来好的探索。我们也了解到,青岛市的一些中小学也在尝试VR教学和VR课堂,有关部门也在积极打造几所重点学校的VR教学示范。

  尽管有一些不同声音,但目前的现状已说明,VR教育的势头在不同层面已经掀起。整体上,国内外在VR教育的切入路径上有些不同。

  VR公司的扩张之路

  不过,VR教育并非只是引入几台VR设备,更重要的因素则是VR内容的生产。国外在VR技术本身和VR设备的研发和提升上占有绝对优势,而国内的VR发展则更侧重VR内容产业的发展。像许多其他新兴技术一样,在投入商业化的起始阶段,都会引发一波创业潮,无论是巨头公司,还是新创公司,大家开始纷纷布局并希望抢占先机。当然,最终能在厮杀过后生存下来的只能是少数。

  VR教育这个垂直领域也不例外。除了先前传统的教育公司尝试引入VR课程外,这个领域出现了不少VR公司,他们中大多数都跟教育内容的生产有关,并且纷纷开拓这一市场。不过,这些VR公司的侧重点稍有不同。

  有的VR公司侧重开发VR教育系统,像北京微视酷开发的“IES沉浸式教育软件系统”就属此类。有的公司侧重于线下教室解决方案,像黑晶科技等。有的公司则侧重VR内容生产以及线上线下的融合,同时提供线下和线上教学解决方案,像不可思议科技等就属此类。他们会将特定的教育内容融入VR教室,转化成VR视觉体验,并结合VR硬件设备进行输出。如何将内容“变得更可视,更具有画面感和沉浸感”,以达到内容学习过程中的最好体验和享受,则成为这些公司的重要任务。

  有的公司则致力于打造专门的VR内容体验场所,联合特定的教育机构用户前来体验,并由此形成商业模式,像讯飞幻境、北京智诚众信就属此类。

  可以说,在VR教育内容生产这条生态链上,每个环节都已经涌入不少创业公司,并且也吸引着资本的追逐。像北京微视酷已完成pre-A轮千万级融资,黑晶科技借央视创业大赛的东风也已获得1000万A+轮融资。而不可思议科技这样的新创公司,凭借VR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差异化,在种子轮就已获得百万级融资,目前正在进行天使轮融资,得到中信、海尔旗下投资基金及众多投资机构的关注。

  同样,在任何新兴技术领域的商业化过程中,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巨头也从不闲着,他们也在积极整合VR教育资源,重金投入该领域,并在不同层面布局。比如,百度教育事业部在去年就放出强信号,他们预计今年将推出VR教育。百度教育事业部经理张高表示:“VR技术能提升教育的效率。未来教育不仅仅把线下的课程搬到线上。真正的成功在于能超越线下的体验。”而网易的云课堂则在去年7月就开始启动VR游戏设计师培训项目,从另一角度切入VR。

  打破区域限制,抢占优质资源

  我们传统上认为,北上广一线城市应该是新技术商业化的先锋。但在VR教育领域,一些其他城市的动作也相当快。像青岛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并且外界许多教育资源也不断流入,政府部门也积极地尝试新技术带来的教育新体验,崂山区成立VR国家重点实验室,试图打造千亿级的VR产业基地。政府推出优惠政策,吸引外界VR公司的入驻和VR人才的引进,不可思议科技就是首批入驻的VR公司之一。

  总体来看,这些VR公司无论身处哪个城市,从他们的业务范畴来看,已经打破区域限制。他们起初可能会在某些城市布局,但却纷纷扩展到全国范围,信息的流动已经在区域之间趋于平衡。并且,他们的扩展路径也较为明显,那就是先抓优质教育资源,抢占先机。

  比如黑晶科技作为先行者已在该领域有一些试水,并且在几个城市开始有所布局和拓展。讯飞幻境则和北京教委合作,打造初中学生社会实践VR体验平台。幻宇科技主推VR一体机,并与政府部门合作推动VR教育。新创公司不可思议科技也掌握着优质资源,与北京、上海、青岛、威海等地教育部门和重点学校进行合作,北京四中网校就是他们的重要合作方之一。

  可以说,教育部门和优质教育机构其实是这些VR公司拼力抢抱的“大腿”。

  这种现象并非VR教育独有,新兴技术本身的发展已经打破了局域限制,并且其商业化过程也呈全球化发展趋势,会在短时间内流动到不同区域,并在不同区域快速达到协调和统一。甚至有时,地方城市在推动新兴技术商业化中更加大胆。而不同地域的协调和统一发展,又反过来会加速技术的商业化。

  VR公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无论从现有数据还是发展形势,VR教育在未来两三年都将是国内VR垂直应用的最大风口之一。风口意味着,有大量资金的流入以及大量创业公司的兴起,以及政府政策在该领域的倾斜。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这对VR教育领域来说,无疑是个利好的信号。在风口来临期, VR公司也有更多的机会,VR教育的切入点远不止学校的课堂教育,像在线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机构、学习体验平台、教育软件开发等都将是VR教育的应用方向。

  对于VR公司来说,地域不会是障碍,资源也固然非常重要,但挑战仍然在于“VR内容生产能否真正解决教育用户痛点”。在针对VR教育的走访中,我们与不可思议科技CEO孙杰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表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庞大的系统,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对于知识要点和难点的理解都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地域的教学水平更加剧了这些差异。而对于VR内容生产商来说,教育的需求远远超出我们掌握的范畴。因此,要做到VR内容的优质就需要与更权威的教育资源紧密合作,由从事多年教学的资深教师团队深度参与到内容的生产,才能让VR教学内容更加精准,满足长期教学的需求。”

  负责威海市语文教学的位老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同时也指出VR在诸如语文、国学等教学中面临的挑战。“VR与教学结合的空间可能就是文字情景的再现。对于真正喜欢文字的人,画面也许就是添足之笔,因为想象力是无穷尽的,但画面却是有限的。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画面再现也许会激发他们对文字的兴趣。这之间的利弊权衡,很大程度取决于对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制作,不理想的VR内容呈现所起的作用恐怕适得其反。”

  因此,在VR教育领域,对内容生产制作、内容策划和创意能力要求极高,这不仅是VR公司面临的真正考验,而且在硬件技术一定的前提下,这些是VR公司能否形成差异化和脱颖而出的关键。同时,如何一方面控制内容生产的高成本,另一方面还要保证较好的内容呈现,双方的平衡也是VR公司面临的挑战。

  除了内容生产,因VR硬件技术限制所造成的用户体验方面的缺陷也是VR公司所面临的客观问题。比如,VR头显设备目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眩晕和不适感问题,这会很大程度影响用户对内容的良好体验。这是VR公司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另他们感到苦恼的地方。

  目前,VR教育市场主要用到的VR设备集中在HTC Vive、Oculus Rift、Samsung Gear VR等国外品牌,以及大朋、3Glasses等国内设备商。设备的分辨率、渲染能力都会制约VR内容的体验。于是,VR公司若想保证精心制作的内容能够更好展示,就必须要采用性能好的设备,但这也意味着,要承担价格高昂的硬件成本投入。

  其实,这系列问题都存在链条式影响关系。VR设备的广泛普及受制于VR技术局限和用户体验,而VR内容的生产也势必会因此受到影响。VR内容生产者不仅内容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因硬件技术本身带来的内容体验差则会影响内容生产者对该领域的投入,内容体验差也会遭到用户的排斥,而这些反过来又会限制VR的普及。

  所以,这些问题尽管不是VR教育领域的内容公司能决定的,但却是他们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限制,他们只能寄希望于VR技术的更多改善和成本的大幅下降。

作者:常宁编辑:李娜
分享

相关新闻

关于中国彩虹网|广告服务|联系方式|网上投稿|法律顾问(吉林创一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C) 2001-2006 chinajil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彩虹网版权所有吉ICP备0500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