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吉视窗

  秋风一吹,长春的朋友圈被落叶“霸屏”了。

  金黄白杨、橙红五角枫、浅黄银杏铺成“天然地毯”,随手一拍都是自带滤镜的“秋日大片”。

  可你有没有想过?

  曾经是环卫工“见叶就清”的清扫目标,咋就逆袭成了全网疯抢的“流量王牌”?长春这波操作,藏着什么门道?

  从“片叶不留”到“保护性留存”,看似简单的清扫标准之变,实则是一场实打实的治理“进阶秀”。

  为啥这么说?

  一起往下看:

  任何成功的“流量爆款”,都需要有坚实的底层支撑。

  给秋景上“保险”,长春走在了前面。

  当不少城市还在“落叶扫不扫”的纠结里打转,长春早用法规给出答案。2020年实施的《长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明确规定,秋冬时节市政指定路段落叶景观的保护性存留,维护景观效果 。

  这波操作直接让“留叶赏秋”从“季节性福利”升级为“制度化保障”,稳住了秋景的“基本盘”。

  别觉得“立法护落叶”是小题大做,这里面的“分寸感”才是关键。

  环卫部门“捡垃圾不扫落叶”,遇雨雪则及时清理,精准划清了“景观美”与“通行安”的边界,以独特的方式守护着北国春城独有的季节记忆。

  有了制度托底,如何让“流量”破圈?

  长春把落叶和城市人文IP绑在了一起。

  延安大街、春城大街等路段被打造成专属落叶景观路,而54路有轨电车沿线,更是直接成了“秋日大片拍摄地”。

  想象这画面:

  金黄杨树叶铺满铁轨,红白相间的有轨电车缓缓驶过,偶尔还会有复古绿色的“长春号”客串,车轮碾过落叶的沙沙声成了最好的背景音。这场景不光多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更借着《人世间》的热播火出了圈,直接冲进全国游客的“必打卡清单”TOP榜。

  不止于此:

  伪满皇宫的青石板路被银杏叶铺成“金色绒毯”;

  新民大街的老建筑在落叶中显露出历史轮廓;

  南湖公园的落叶小径成了观赏秋景的乐园;

  ……

  长春把落叶“嵌”进城市的人文肌理里,让秋景不再是“孤芳自赏”的自然景观,而是能触摸、能体验的“流量引擎”。

  如果说立法是“硬支撑”,流量是“好成绩”,那藏在落叶里的民生温度,才是让这场“落叶盛宴”走得更远的“软实力”。

  以前“片叶不留”确实干净,但也把秋天的“味道”挡在了门外;现在“一路一策”的精细化管理,让长春人重拾了秋日仪式感。

  踩落叶听“咔嚓”声,陪娃捡不同形状的叶子,朋友圈发张“落叶九宫格”……这些寻常小事,都是最实在的幸福感。口袋公园里,落叶堆围着木椅,偶尔坐下来歇会儿,满身疲惫都被这秋景“治愈”了。

  再往深了挖,长春能把落叶玩成“王牌”,说到底是有“森林之都”的硬核底气。

  截至2025年,长春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71%,绿化覆盖率达43.71%,较5年前分别增长11.5%和5.3%。抬头是绿,推窗见景,这座城市早就把“与自然共生”刻进了基因里。

  而落叶景观恰是这份基因的“最佳代言人”。它让城市的厚重多了份诗意,让北国的凛冽多了份温柔的触感。

  当有轨电车带着落叶的细碎声响驶过老街,

  当历史建筑在金黄叶片中显露出温柔轮廓,

  长春的城市气质便在这份“留叶”的坚持里愈发鲜明:

  那是生态与人文的共生,是刚性治理与柔性关怀的完美结合。

  一片落叶,照见一座城的成长。

  立法守住诗意,景观聚拢人气,细节温暖人心,长春就这么把落叶变成了城市气质的“流动勋章”。这份与秋天的约定,早已超越季节,成为刻在长春骨子里的浪漫与担当。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 记者 彭绅

  摄影  罗浩


相关新闻

关于今日东北亚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上投稿  |  法律顾问(吉林创一律师事务所)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0431-82530026  |  举报邮箱:jb@chinajilin.com.cn

Copyright (C) 2001-2025 neabridg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2120210001

今日东北亚版权所有   吉ICP备 05002603号-7